星空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-XINGKONG SPORTS

华能伊敏:煤电一家亲

发布时间:2014-08-18 来源:

  今年7月,大唐发电宣布拟出售旗下千亿元煤化工板块,在业内引发巨大震动。


  煤电一体化曾经为电厂雪中送炭、为煤矿锦上添花,今年却深陷质疑。自2012年以来,煤炭市场逐步进入低谷,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,经营困难加剧,煤矿从“金矿”变成“累赘”,许多过去热衷煤电一体化的电力企业萌生去意,有的减少煤炭产量,有的出售煤矿股权。


  煤电一体化的路子还走得下去吗?带着这个疑问,记者来到我国首家煤电一体化企业、运行了近40年的华能伊敏煤电公司。


  “1+1>2”  煤电生产环节的融合,令一体化更稳固


  盛夏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一年中最美的时节,穿过广袤的草原、成片的羊群,一座煤电城闯入眼帘:黝黑的露天煤矿、贯穿厂区的皮带、冒着蒸汽的巨型凉水塔、延伸远方的输电线——无一不是煤电产业的标志。抬头一看,头顶依然是蓝天白云。


  传统的煤炭生产、火力发电,都是高耗能、高污染行业,但在电力装机340万千瓦、煤炭产能2200万吨的伊敏煤电,通过对煤、电生产环节的精密设计,不仅做到了生产成本可控、经济效益稳定,还做到与生态脆弱的草原和谐共处。


  在这里,发电用煤无需经过铁路或公路,而是通过8.5公里长的封闭输煤皮带系统直接送入电厂。伊敏电厂每年需耗煤1300多万吨,每年可少调用载重65吨的车皮20万节,既节约了大量的铁路运输资源,又减少了企业的煤炭外销产生的运输成本。


  在这里,煤炭生产用电由自己的电厂直接提供,吨煤生产成本可以节约1元左右。2013年,伊敏露天矿就节约了煤炭生产成本2300多万元。


  在这里,煤矿产生的疏干水被用作电厂的冷却循环水,电厂的循环水、排污水,被用作机组脱硫补水和煤矿生产防火、降尘用水,每年水资源重复使用量达到1800万吨以上,相当于9个颐和园昆明湖的储水量。不仅如此,伊敏河镇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,也被送到电厂作为生产用水,污水利用率达到100%。


  在这里,火电厂产生的灰渣,先被进行制砖、提取铁粉、制造水泥添加剂等分级综合利用,剩余部分全部回填到露天煤矿矿坑。近5年,伊敏的灰渣利用就创造了2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。


  在伊敏,煤电一体化的“1+1>2”效应得到充分发挥。特别是在当前煤炭市场低迷、多数煤炭企业大幅亏损的情况下,继续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。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企业要放弃它呢?


  华能伊敏煤电公司总经理郑怀国介绍,现在国内坑口电站模式的煤电一体化大致分三种:第一种是纯资本融合,煤矿和电厂仅是互相参股,生产环节互不关联,这种融合最易因市场波动而动摇;第二种是生产环节打通,但煤矿电厂仍然独立核算,这好比是分了家的“两兄弟”,也有一拍两散的风险;第三种就是伊敏煤电模式,这种煤矿和电厂的生产环节实现了彻底融合,煤矿和电厂已经成为企业的两个车间,是“没有分家的两兄弟”,离开了谁都运转不下去,这种一体化最稳固。


  如今,伊敏煤电公司仍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煤电一体化企业,更是呼伦贝尔市纳税最多的企业。郑怀国回忆,作为国内最早的煤电联营企业,时下这种对煤电一体化的质疑,伊敏早年就出现过。从1989年正式建设煤电联营至今,每逢煤炭低谷,就会有“煤矿要靠电厂”的传闻;每逢火电严冬,也有“电厂靠煤矿生存”的传闻。但在伊敏,煤矿与电厂的生产流程早已紧密相连,“兄弟俩一路抱团走来,发现比别人单过强。”郑怀国说。


  “都熟都做”  管理一体化,生产专业化,推进人才融合


  在许多运转艰难的煤电一体化项目中,人们抱怨最多的是“搞电的不懂煤,搞煤的不懂电”。在伊敏,很少听到这样的抱怨。伊敏煤电在布局生产融合的同时,大力推进人才融合,通过一系列员工培训、任职制度,培养专业人才、煤电通才,将“不熟不做”的担忧转化为“都熟都做”的自信。


  职工培训从入职开始,伊敏煤电公司规定,机关管理人员上岗前要在伊敏电厂、伊敏露天矿各实习3个月,以获取煤、电双料基层经验。厂、矿新大学毕业生入职后,要先在本单位检修、运行岗位实习6个月,保证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。


 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。伊敏煤电实施企业内部机关和基层双向挂职锻炼工程,促进“既懂电又懂煤”“既懂基建又懂生产”“既有技术又能管理”的复合型人才培养,一大批专业型管理人才脱颖而出,走上重要技术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。


  注重通才培养,并不代表否定专业化。煤和电虽然有上下游的关系,但在勘探、建设、运营方面的规定、规则、安全要点都各不相同。“煤电一体化,是在管理上的一体化,在生产上的专业化。”郑怀国认为。


  青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,伊敏煤电实施“双十”人才培养工程,以三年为一周期,在电力、煤炭行业各选拔10名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人才,通过岗位重点培养、跨专业培养、参加国家和行业技术交流、参与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应用、牵头主持单项更改大修项目等途径,为年轻有为的职工打造绿色发展通道。目前伊敏煤电公司已有65人接受了“双十”人才培养锻炼。


  高端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伊敏煤电坚持打造煤、电专业“高技术、高技能”队伍,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,在电力、煤炭专业要求较高岗位设置首席、一级和二级工程师,在高技能岗位设置高级技师、技师。目前全公司共有225人次评为“两高人才”,并获得相应岗位补贴。


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说,伊敏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是煤炭与电力两个产业的深度融合,既是煤矿与电厂在生产环节的紧密对接,也是煤炭与电力在专业人才方面的融合,更是煤炭与电力企业协同发展、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,让两个密切相关行业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上升到了新的高度。


  人才培养方面,伊敏煤电已经成为华能集团煤电一体化人才的摇篮,每当有新的煤电一体化项目上马,伊敏人才都是首选。


  “不一概而论”  一体化到什么程度,取决于企业自身条件


  “伊敏模式”是否可以广泛复制?


  郑怀国的答案是否定的。他认为,煤电一体化本质上是一种多元化发展,企业是坚持专业化还是发展多元化,多元化到什么程度,都要依据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、管理水平以及成长速度来定,不能一概而论。


  伊敏煤电的上级公司、华能呼伦贝尔公司副总经理银龙认为,从优化产业布局、节约能源的角度看,推进煤电一体化,要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:


  一是褐煤等低热值煤炭富集地区更适合发展煤电一体化。低热值煤运输价值不高,以发热量3000大卡的褐煤为例,运输达到1000公里,运输费用就几乎与坑口煤价相当。如果就地推行煤电一体化,变输煤为输电,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。


  二是运输条件不好的地区更适合煤电一体化。煤炭运输环节的能源消耗和污染都巨大,变输煤为输电,不仅有客观的经济效益,还有不可忽视的环保效益。


  三是离经济中心较远的地区更适合煤电一体化。这些区域环境容量相对充足,煤、水、土地资源相对丰富,选择这样的区域建设大规模煤电一体化项目,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,也有利于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。


  眼下,煤炭市场需求不旺,行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,许多电厂抛弃煤炭板块,张宏认为,这并非理性行为。从宏观层面看,我国钢铁、水泥等主要煤炭消费行业都将迎来消费的峰值期,未来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消费的比重将逐渐增长,煤与电的关联性将会更强;从微观层面看,煤电融合依然是企业平抑市场波动风险的有效手段,伊敏经验表明,越稳定的融合效益越稳健。张宏强调,未来国家将继续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,在中西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推进煤电一体化,对为特高压电源提供稳定保障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(本文章摘自8月18日《人民日报》)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