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空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-XINGKONG SPORTS

深耕“中国制造” 为实体经济强筋壮骨

发布时间:2017-12-20 来源:北京日报

实体经济水平越高,经济实力就越强,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,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。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,做强实体经济都是中国不变的战略选择,这既来自历史的启迪,亦是现实的需要。重重压力面前,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以创新深耕中国制造,以更多“中国创造”立足于深度重构的全球经济版图。

习近平总书记日前考察徐州,他来到徐工集团,饶有兴致地坐进起重机驾驶室,询问技术细节、鼓励自主创新,并着重强调“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,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”。党的十九大后首场调研选择走进工业企业,总书记此行被普遍解读为“为实体经济加油打气”。

做强实体经济,这些年总书记念兹在兹。考察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,明确指出“把实体经济抓上去”;考察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,感慨“我国是个大国,必须发展实体经济”;考察山西钢科碳材料公司,勉励发扬“工匠精神”……这些嘱托,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往何处去的深刻思考。

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,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。于一国国内,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、改善百姓生活、实现持续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。于全球竞争中,它更是一个国家掌控技术话语权、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。对于所有大国而言,实体经济永远位居国家战略考量因素的中心。回顾历史,自19世纪中叶以来,英国、美国、德国等相继跃居世界经济“领头羊”,莫不以强大的制造业为支撑。而中国同样依靠实体经济起家,改革开放30多年来,我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实业体系,目前还保持着相当的竞争力。2016年,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%,实体经济功不可没。可以说,不论发展到什么时候,做强实体经济都是中国不变的战略选择,这既来自历史的启迪,亦是现实的需要。

必须警惕的是,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一股“脱实向虚”的倾向。一些人认为,从业之利,农不如工,工不如商。实体经济有投入成本较高、产出周期偏长、利润空间有限等“先天不足”,如今我们既然家底厚了,便不妨玩些更“高级”更花哨的东西,追求更高更快的回报。但一味投机取巧,必然折戟沉沙,“赚快钱”纵然可以风光一时,但炒起来的“泡沫”破溃坍塌也很容易。美、英、日等国在一度“产业空心化”、资金“脱实向虚”后都遭遇了金融危机冲击,如今仍深受其害;而一直以制造业立国的德国,受到危机的影响最小。个中道理不难理解,“泡沫”的本质是再分配资产“蛋糕”,如果所有人都在争抢现有蛋糕,而非思考如何把蛋糕做大,那么“大厦将倾”不过是迟早之事。

赢得未来,依然要靠壮大做强实体经济。那么,今天中国该如何回答好这一课题?制造业是破局关键。近年来,数量增长对实体经济的拉动能力已经明显减弱,实体经济的新增长空间转向质量和品质提升,这要求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。从世界范围看,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已开启“再工业化”进程,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传统竞争力正加速消失。重重压力面前,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以创新深耕中国制造,以更多“中国创造”立足于深度重构的全球经济版图。这些年,我们强化创新驱动、从供给侧发力,成效初显,高铁、通讯等领跑世界的领域标注着中国制造的新高度。将这种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融入更多制造领域,我们才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稳立涛头。

强调以制造业为抓手壮大实体经济,并不意味着放弃虚拟经济。彻底激活中国经济这池春水,需要虚实结合、携手共赢。这就要求一方面搞好实体经济自身的结构性调整,化解过剩产能、处置僵尸企业、着力提高创新能力;另一方面在虚实之间进行结构性调整,让体外循环的大量资金重新回到实体经济。特别是要通过“互联网+传统产业”的方式,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,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。这些不仅能解实体经济“供血不足”的燃眉之急,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“根”扎得更深、更牢。

实体经济水平越高,经济实力就越强,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,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。当前,我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,能否实现关键的一跃,就看实体经济发展得如何。转型必然伴随着阵痛,困难阻碍在所难免,唯有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,坚持正确战略选择、坚定迈过必过之坎,才能阔步走向更健康的发展阶段。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