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文化

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23-05-26 来源:人民日报

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

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,将这一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,需要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

小满过后,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处处生机盎然。行走其中,流苏树、猬实、四照花等“小众植物”成为热门观赏对象。截至目前,国家植物园共收集各类植物1.7万多种,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。光是云杉,就成功从世界各地引种24种,占全球品种一半以上。

近2000公里外的广州,华南国家植物园同样万物并秀。2022年以来,该园新引种植物1100多种。目前园内保护植物总数达到1.75万余种,跻身全球前五名。

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。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植物园,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、战略植物资源的储备库、植物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,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,折射着我们守护多样物种、共建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。

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,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。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,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。”新时代以来,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,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,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,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主流化,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,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,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,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,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,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。

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。2021年,云南“短鼻家族”亚洲象群北上南归的长途旅行,引起全球关注。最近,它们有了新消息:野象健康状况良好,象群吸收了新成员,分成两群在不同区域活动。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背景下,象群不断壮大,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。其实不只是野象,大熊猫从“濒危”降为“易危”等级,朱鹮由1981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增加到9000余只,藏羚羊繁衍迁徙,长江频现“江豚逐浪”……一个个生态故事,既彰显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,也启示我们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,才能真正守护好大自然这一“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”。

“众力并,则万钧不足举也。”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,将这一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,需要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。“我们与万物同行,看得我热泪盈眶”“让地球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无穷之路”……纪录片《无穷之路2》把镜头对准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,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线播放后,感动了许多网友。走在前沿的改革者、跨越世代的巡护人、无私奉献的志愿者……无数人共同努力,守护着自然世界的丰富多彩,也激励着更多人了解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。生物越多样,地球越生动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”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”。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,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,让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民自觉行动,必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。

今天,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,生态文明建设具备更多条件。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,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,为万物谋和谐,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,必须同心协力,抓紧行动。秉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,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,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,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,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,定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。

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今年的主题为“从协议到协力:复元生物多样性”。各地举办的科学普及、志愿服务、司法保护宣传等活动精彩纷呈,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凝聚了更多共识。以自然之道,养万物之生,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,这是神州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,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看得见的未来。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