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文化

参观大沽口炮台遗址有感

发布时间:2016-12-15 来源:

天津中林天立实业有限公司 周瑞章

2016年9月19日,为纪念“九一八事变”85周年,公司组织参观了被誉为“海门古塞”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。

近代,随着外国列强对我国的侵略,大沽地区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。南有虎门,北有大沽,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,如今,大沽口炮台遗址已成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在博物馆建成后,或是因公司组织团日活动,或是平日里带自己家人来参观的缘故,我已在此地留下了许多脚印,面对铁锈色的建筑、风化的古文物、庄严的雕塑,以及那些见证了历史沧桑的百年遗迹,我的思绪也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

此次带着同事来参观,我充当了半个讲解员,一边带着大家参观博物馆的展厅,一边帮大家讲述着三次大沽口炮台战役的情况。展厅炮台正中的沙盘,是大家最好奇也最感兴趣的参观点,沙盘上详细的绘制了当年大沽炮台最鼎盛时期的炮台缩略模型,似乎在诉说着炮台遗址的历史变迁。

1858年,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镇守大沽口,整修炮台,再建炮台5座,具中3座在南岸,2座在北岸,分别以“威”“震”“海”“门”“高”五字命名,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。另一处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,名字叫“石头缝炮台”,是个进程炮设计,用来保护其它5座炮台。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,另有小炮台25座。每座炮台高10米至17米,底座周长182米至224米,上砖下石,均用三合土、糯米汁浇灌夯筑而成,大小炮台共置大炮64尊,炮口对准波澜壮阔的海面。

现今,博物馆院内的现存的炮台遗址,是“威”字炮台,虽然现在炮台的高度,炮台上的铁炮已是近年来的仿制品,炮台城墙也是后修建的,但是它坚固的外形,以及中华民族那种自强不息,坚强不朽的灵魂,依然屹立在渤海湾的海河口处,映射出先辈巧夺天工的智慧结晶,也让后世子孙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鲜血铸就的历史、不会忘记为国牺牲捐躯的无数英烈。

在博物馆展厅的尽头,我们在观影厅一起观看了3D短片,短片生动形象的再现了第三次大沽口炮台奋勇激战的真实场面,在当时清政府兵器落后的情况下,在北塘炮台失守内外夹击的情况下,在清政府政治腐败昏庸无能情况下,镇守炮台的清军将士各个视死如归,各个报着誓死与炮台共存亡的决心,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,毫不退缩。每每看到此时的情景,总会让我心涌澎湃,因为从守军将士愤怒激动的表情可以看的出,他们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,已经不单纯是为了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,维护我们家园及亲人的美好生活,而是心里不容外强的侵略,不满外强的蛮横,不忍看到多年来身边将士兄弟,被无情炮火及枪林弹雨射杀。一刹那,友情,亲情,爱国之情都表现出他们坚定无畏,奋不顾身与外强侵略抗争到底的决心。

看完影片之后,很多同事也都很气愤,在最后一次大沽口战役后,英法联军直接攻占北京,并签订了不平等的《天津条约》和《北京条约》,火烧圆明园,掠夺中国大量珍贵的文物财物,条约上还要求我们无条件接受战争损耗的赔款,并在后来的《辛丑条约》中要求拆毁大沽口炮台要塞,解除从大沽口进京军事驻防。如今博物馆内陈列的残石断炮,即为当时被下令砸毁并沉入海河,现而今被打捞上来,庄严摆放在博物馆陈列台上。虽已锈迹斑斑,破旧断裂,但它的存在就是历史的见证。让参观的后人对那段历史的一种回顾和纪念,也是对那些因英勇抗击入侵者而牺牲的英雄前辈们的凭吊与祭奠。

回忆起之前常带我儿子来参观时,他曾经看着缩景沙盘问过我为什么外面只剩一个大炮,其他大炮在哪的时候,我就告诉他,都被侵略咱们国家的坏蛋给炸碎了,拆毁了。他就很天真的跟我说,等他变成孙悟空就能打败他们了。虽然是孩子的一句天真玩笑话,足以表明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,被人欺负就要自强,就要反抗,可见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软弱。我也常常带他去参观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博物馆,让他从小便记住中华民族这段历史,领略英雄前辈们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,少年强则中国强!

通过此次参观,大家都能深深感觉到,现如今的我们,更需要不断努力学习,不断开拓进取,平日里工作之余,闲暇之时,不虚度光阴,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,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,立足本职,爱岗敬业,求实创新,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,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,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。

相关信息